水中“沉”、“浮”探究之旅
发布日期:2016-04-15 12:33:00
作者:
4月14日,师专附小自然组耿笑笑老师带领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一场沉与浮的探究之旅。生活中的常用物体在水中究竟是沉还是浮?耿老师让学生先猜一猜,再试一试,答案得自己找!
耿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螺钉、橡皮、橡皮泥、泡沫、积木、铅笔、回形针、不同材料的尺、乒乓球、不同水量的瓶子、纸碟、塑料袋等材料。学生们将它们一一投入水中,观察沉浮,做好记录。但是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们却遇到了几个难题,有的尺沉了,有的尺又浮着。三个瓶子投在水里,有的沉下去,有的又浮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观察,小朋友们发现两把尺的材料不一样,三瓶水中水的重量、空气含量不同。那究竟在水中哪些材料会沉,哪些材料会浮呢?到底是水的重量还是空气含量在沉浮大战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呢?通过比较与归纳,学生们发现金属、橡胶还有一些混合物的材料在水中容易沉,而木材、塑料、纸这些材料在水中容易浮。
接着,耿老师又将小瓶子中满满的一瓶水全部转移到大瓶子中,而后将另一个装满水的小瓶子和大瓶子一起放入盆中……学生们发现,大瓶子优哉游哉地浮在了水面,小瓶子却不行。通过讨论,孩子们理解了“空气含量”才是决定瓶子沉浮的关键因素。
等孩子们得出结论之后,耿老师抛出了“重磅难题”。她拿出了一个钢铁小娃娃(10克砝码)放入水中,号召小朋友们将其“解救”起来。于是,大家伙儿“群情激愤”,撸起袖管大干了一场。最终,他们利用泡沫、纸碟、塑料袋、塑料瓶子等材料“解救”了钢铁娃娃。看到钢铁娃娃稳稳地浮在水面上,学生们都展露了自豪的笑容。
在自然探究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是探究的动力,耿老师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故意制造“尺”、“瓶子”的矛盾点引发学生思考,随后通过比较归纳沉、浮物体的共同特点,在使用“大瓶子”跟进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沉与浮与其材料、包含的空气有关。在“解救钢铁小娃娃”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们利用讨论得出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提升了他们的运用能力,促进了他们问题解决的意识及能力。